在他们看来,习既是恶的原因,又是克服恶的主要手段。
《大学》云:'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把"儒学"具有的"政治性"作为我们的关注焦点。
[110] 《答徐居甫》,《朱子全书》(23),页2790。列文森使用"非职业化"的概念来描述和定位儒者身份的观点对中国史研究的学者影响很大。下面这段文字已明确展示出一幅岭南的文化分布图。也许对合作性的公共事业缺乏兴趣,而朱熹的公共兴趣却要广泛许多,不但把乡约、社仓这些先贤事业改造成更适合基层社会的机构,而且通过书院讲学和先贤祠的建构,强化对地方士绅政绩的尊崇,以便树立一种乡村社会观念。故此时儒者教化的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北宋士人常以布衣身份应召答对于帝王宫廷,或出入于经筵会讲之所,这在前代宫廷中是难以想象的。
南北宋士人之忧惧心理的差异即表现在此点之上,这也是帝王能接受士人"教化"的心理基础。因为到了元代,由宋朝长期培养而成的士大夫之道德自觉开始与文化重建的目标紧密结合在了一起,"道德意识"的维系关乎天下兴亡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诉求。其实,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本意,与此问题无关。
这是时代的要求,即是走向现代性、乃至于超越民族国家时代的要求。[24]《周易·大畜彖传》,《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对于nation这个词语,以前有两种翻译法,有时候翻译成民族,有时候翻译成国家,这很容易引起混淆。你要理解历史,就得理解这个nation。
[1]这就是说,成的意思是成就——造就、完成、完善:成己即完善自己,成物即完善他人、外物(按《中庸》成物之物涵盖人与物)。[3]可见成人之美就是使人完美、完善,亦即成人之义。
[49]黄玉顺:《前主体性对话:对话与人的解放问题——评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18-25。‘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32]关于奠基概念,参见黄玉顺:《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儒学视域中的海德格尔及其所解释的康德哲学》,《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36-4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36] 我的意思是:我们根本不必、也不可能回避民族国家问题。
《中国正义论的形成——周孔孟荀的制度伦理学传统》(专著),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39]《荀子·礼论》,王先谦《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36]黄玉顺:《儒学复兴的两条路线及其超越:儒家当代主义的若干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192-201。那么,诚是怎样成己成人成物的呢?《中庸》的说法就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为此,一些中国学者开始质疑民族国家的概念,认为现代国家形态不仅有民族型国家,还应该有文明型国家。成人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人类亟需建构一种全球文明。
为此,人们倡导文明对话(the dialogue amongcivilizations)。其实,在儒家的话语中,诚就是仁,就是真诚的仁爱情感,或者说是仁爱情感的真诚。
以公心辨是讲的具有坚持公理的立场,能够以公义胜私欲[51],贵公正而贱鄙争[52],公正无私、志爱公利[53],公察善思[54],如此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55]。成人(to perfect others)即成就他人,亦即完善他人,使他人成为新人、完人。进入 黄玉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学 全球文明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44]《孟子·公孙丑上》。这是儒家文明的一个基本原理:未能成己,焉能成人?值此全球化时代,对于儒家文明来说,成己意味着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诚进而被形上学化,被理解为宇宙的本体。
如果你把它翻译成民族,那么我们马上会想到一个问题:中国有多少个民族?然后我们就想起一句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孔子强调君子不器[28],正是强调的后一方面:主体总是去存在、去生活[29],即超越自我,去赢得新的主体性。[35]黄玉顺:《儒学与生活: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作为儒学复兴的一种探索的生活儒学》,《人文杂志》2007年第4期,14-19,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
这显然是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即以成人而论,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作为一个物、一个存在者,自有其主体性。[4]这是把《大学》的亲民解释为新民,他说:程子曰:‘亲,当作新。
五族就是前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而共和就是要建构现代性的Chinese Nation——中华民族。目前,有一部分儒者流露出一种情绪化的认知,以为儒家文明必将取代西方文明而独大,世界文明必将是儒家文明的天下。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这固然是孔子的说法,但人们对此话的理解却有偏差,以为和而不同是说的各自存异,既坚持己见,又和平共处,不必求同。
那么,这是不是自相矛盾的说法?不是。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说孔子的思想就已经是完善的了,否则,后来的整个儒学发展史就是毫无意义的了。
可见这里所谓成人全人,即今所谓完人(perfectman),就是德才兼备之人。为此,儒家文明应当成人、与人为善,即帮助完善世界其他文明。我曾撰文探讨这个问题:什么是具有存在论意义的对话?这种探讨是通过对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的批评而展开的:如果对话的结果未能使得双方超越旧的主体性、获得新的主体性,这样的对话就不具有存在论意义。君子尽管所见各异,但不妨碍取得共识。
[16]《孟子·离娄上》:思诚者,人之道也。今日儒家的最大的成物责任,就是参与到为共建全球文明而开展的文明对话之中去。
(三)诚的态度是成己成人成物的情感源泉 按照《中庸》的意思,人之所以能够成己成人成物,是因为人之诚,即能够思诚[16]而诚之[17]。有一种历史现象很值得研究: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文明,至少就其北传大乘佛教而论,其后来的中心却在中国,成为了中国儒道佛三大传统之一。
对于全球文明的建构来说,主体也不再是任何单个帝国的文明传统,而是所有参与其中的文明传统。而所谓五十六个民族,那是前现代的民族观念。